IEECAS OpenIR

浏览/检索结果: 共24条,第1-10条 帮助

限定条件                    
已选(0)清除 条数/页:   排序方式:
不同气候类型下植物物候的影响因素综述 期刊论文
地球环境学报, 2018, 卷号: 9, 期号: 1, 页码: 16-27
作者:  李晓婷 [1];  陈骥 [2,3];  郭伟[1]
Adobe PDF(738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46/0  |  提交时间:2019/01/07
植物物候  气候类型  影响因素  
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 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卷号: 49, 期号: 3, 页码: 394-402
作者:  张怡[1];  宋晓明[1];  赵茜[1];  王童[1];  李丽娟[2];  陈婕[1];  徐洪兵[1];  刘贝贝[3];  孙晓燕[3];  贺蓓[3];  黄薇[1]
Adobe PDF(472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79/0  |  提交时间:2019/01/07
空气污染  颗粒物  多环芳烃  氧化应激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典型工业城市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黄石市为例 期刊论文
土壤, 2017, 卷号: 49, 期号: 2, 页码: 350-357
作者:  占长林[1];  万的军[2];  王平[3];  张家泉[1];  肖文胜[1];  韩永明[4]
Adobe PDF(898Kb)  |  收藏  |  浏览/下载:412/0  |  提交时间:2019/01/07
土壤  黑碳  有机碳  含量  来源  
宝鸡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期刊论文
地球环境学报, 2017, 卷号: 8, 期号: 1, 页码: 46-54
作者:  张婷[1,2];  曹军骥[1,2,3];  刘随心[1,2]
Adobe PDF(1526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49/0  |  提交时间:2019/01/07
宝鸡  PM2.5  水溶性离子  来源  
我国PM2.5空间关联性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 物理学 , 力学, 天文学, 2017, 卷号: 47, 期号: 2, 页码: 020501-1-020501-8
作者:  陈迪[1,2];  张永文[2,3];  铁学熙[1,4]
Adobe PDF(1239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32/0  |  提交时间:2019/01/07
PM2.5  主成分分析  关联函数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和黑碳的储量及意义 期刊论文
地球环境学报, 2017, 卷号: 8, 期号: 1, 页码: 65-71
作者:  涂夏明[1,2];  周家茂[1];  曹军骥[1,4];  韩永明[1];  沈振兴[3]
Adobe PDF(1256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25/0  |  提交时间:2019/01/07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类型  黑碳  碳储量  
城市街谷内PM_(2.5)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卷号: 36, 期号: 10, 页码: 2944-2949
作者:  张云伟[1];  王晴茹[1];  陈嘉[1];  刘随心[2];  胡塔峰[2];  顾兆林[1]
Adobe PDF(495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95/0  |  提交时间:2019/01/07
PM2.5 浓度  街谷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广州城区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浓度特征及其来源 期刊论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卷号: 38, 期号: 12, 页码: 50-53,66
作者:  瞿群[1];  张智胜[1];  刘随心[2];  朱李华[1]
Adobe PDF(28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33/0  |  提交时间:2019/01/08
水溶性有机碳  二次有机碳  O3  来源  
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演变特征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卷号: 36, 期号: 5, 页码: 525-535
作者:  吴灿[1];  赵景波[1,2];  王格慧[2]
Adobe PDF(410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78/0  |  提交时间:2019/01/08
突变分析  变化周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黄河流域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遗址区的微环境及气溶胶理化特征 期刊论文
地球环境学报, 2015, 卷号: 6, 期号: 5, 页码: 307-316
作者:  贾文婷[1,2];  胡塔峰[1];  曹军骥[1,3];  李库[4];  李华[1,2,5];  刘随心[1];  方其鸣[1];  李建东[1,2];  王昭允[1];  马涛[6];  王翀[6]
Adobe PDF(1879Kb)  |  收藏  |  浏览/下载:403/0  |  提交时间:2019/01/16
汉阳陵  微环境  大气细粒子  化学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