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树轮宽度重建的河南石人山地区 1850 年以来季节最低温度及 20 世纪增温 | |
刘 禹[1,2,3]; 张艳华[1,4]; 蔡秋芳[1]; 宋慧明[1,4]; 马永永[1,4]; 梅若晨[1,4] | |
2015-12 | |
Source Publication | 地球环境学报
![]() |
Volume | 6Issue:6Pages:393-406 |
Subtype | 期刊论文 |
Abstract | 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和相应的管理活动。中原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域广阔,是我国 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气候变化极为重要。目前我们对这一地区过去几百年气 候变化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历史文献记载,缺乏自然地质记录的证据。本研究从河南石人山地 区获取了一组油松树轮样本,在树轮宽度和现代气象观测记录统计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转换 方程,重建了石人山地区 1850—2011 年上年 10 月至当年 6 月的平均最低温度。重建对观测温度 (1958—2011 年)的解释方差达到 48.8%。重建中较暖时段有 1892—1906 年和 1995—2011 年; 较冷期主要发生在 1875—1890 年、 1910—1932 年和 1967—1980 年。石人山地区自 20 世纪 10 年 代以来持续增温,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增温更为显著(重建的 10 个高温年中 9 个都出现在 1998 年 之后),表明石人山地区的温度重建结果能够捕捉 20 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信号。树轮宽度和温度 的正相关关系也表明如果石人山地区未来持续变暖,将为油松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重建中的 冷暖时段与研究区附近其他地区温度序列中的冷暖时段较为一致,表明我国中部温度变化在较大区 域范围内较为同步。空间场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分析。此外,重建温度与全球海温(SST)的空 间场分析表明石人山地区温度变化与西太平洋海温、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变化密切相关。 |
Keyword | 中国石人山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树轮宽度 平均最低温度 重建 |
Indexed By | CSCD |
Language | 中文 |
Citation statistics |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10872 |
Collection | 现代环境研究室 |
Corresponding Author | 刘 禹[1,2,3] |
Affiliation | 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2.全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3.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 710049;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刘 禹[1,2,3],张艳华[1,4],蔡秋芳[1],等. 基于树轮宽度重建的河南石人山地区 1850 年以来季节最低温度及 20 世纪增温[J]. 地球环境学报,2015,6(6):393-406. |
APA | 刘 禹[1,2,3],张艳华[1,4],蔡秋芳[1],宋慧明[1,4],马永永[1,4],&梅若晨[1,4].(2015).基于树轮宽度重建的河南石人山地区 1850 年以来季节最低温度及 20 世纪增温.地球环境学报,6(6),393-406. |
MLA | 刘 禹[1,2,3],et al."基于树轮宽度重建的河南石人山地区 1850 年以来季节最低温度及 20 世纪增温".地球环境学报 6.6(2015):393-406.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03刘禹.pdf(1516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