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CAS OpenIR  > 现代环境研究室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
周新郢[1]; 李小强[1,2]; 赵克良[1,3]; DODSON John[4]; 孙楠[1,3]; 杨青[1,3]
2011
发表期刊科学通报
卷号56期号:4-5页码:318-326
文章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

通过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2处文化层剖面及5处文化点的花粉、炭屑、种子的综合研究,重建了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显示,陇东地区早期农业经历了由单一黍作农业向黍、粟混作,并结合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发展过程.旱作农作物黍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粟在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明显增加,在齐家文化时期达到最大值.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豆开始栽培,稻作农业在陇东地区出现不晚于4800cal a BP,并延续到约4000cal a BP的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陇东黄土高原塬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沟谷地带存在云杉-铁杉-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新石器时代农业活动减少自然植被盖度,促使灌丛草原趋向于单一的蒿属草原.农业活动减弱或消退后,以沙棘、蔷薇科、麻黄、豆科、蒿属、藜科为主的灌丛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关键词陇东地区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 环境效应 花粉 种子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10766
专题现代环境研究室
通讯作者李小强[1,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 北京 100044;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4.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the Australi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sation, Sydney NSW1001, Australia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新郢[1],李小强[1,2],赵克良[1,3],等.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J]. 科学通报,2011,56(4-5):318-326.
APA 周新郢[1],李小强[1,2],赵克良[1,3],DODSON John[4],孙楠[1,3],&杨青[1,3].(2011).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科学通报,56(4-5),318-326.
MLA 周新郢[1],et al."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科学通报 56.4-5(2011):318-32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5630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新郢[1]]的文章
[李小强[1,2]]的文章
[赵克良[1,3]]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新郢[1]]的文章
[李小强[1,2]]的文章
[赵克良[1,3]]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新郢[1]]的文章
[李小强[1,2]]的文章
[赵克良[1,3]]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