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 |
彭杰[1]; 杨小强[1]; 强小科[2]; 刘春莲[1]; 李剑[3]; 林清龙[3]; 翁元忠[1]; 周绮娴[1]; 丁洁莹[1] | |
2016-08-01 | |
Source Publication | 地球物理学报
![]() |
Volume | 59Issue:8Pages:2949-2964 |
Subtype | 期刊论文 |
Abstract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历史和特征,是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地理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基于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数据以及该地区硬质黏土标志层,对分布于钱塘江河口两侧的五个钻孔建立年代地层框架.结果表明,除河口北部一个钻孔底部年龄至高斯正极性期外,其余钻孔显示南部地区约200 ka BP以来才开始沉积,最南端晚至约60 ka BP.与该地区已有钻孔磁性地层学资料进行对比,认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沉积年龄超过百万年和“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特征,主要是受早期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而长江三角洲大范围的沉积发生自约200 ka BP以来,受构造缓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控制的细颗粒(黏土-粉砂粒级)从晚更新世才开始沉积,约60 ka BP以后扩大至整个三角洲区域. |
Keyword | 钱塘江河口 磁性地层学 沉积物年代框架 沉积历史 |
Indexed By | CSCD |
Language | 中文 |
Citation statistics |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10467 |
Collection | 古环境研究室 |
Corresponding Author | 杨小强[1] |
Affiliation | 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州 510275; 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1; 3.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杭州 311203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彭杰[1],杨小强[1],强小科[2],等. 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949-2964. |
APA | 彭杰[1].,杨小强[1].,强小科[2].,刘春莲[1].,李剑[3].,...&丁洁莹[1].(2016).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地球物理学报,59(8),2949-2964. |
MLA | 彭杰[1],et al."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地球物理学报 59.8(2016):2949-2964.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6862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